Search

[ 巴黎人物故事五 – 重曝底片 ]


重曝底片,多麽精準的譬喻。...

  • Share this:

[ 巴黎人物故事五 – 重曝底片 ]


重曝底片,多麽精準的譬喻。每次重曝,都是讓新的文化生活語言與價值觀透過瞳孔進光,在原有的自己身上疊加出新的層次與色澤。但,生命的核心也像底片的感光乳劑,最初的最為鮮明深刻,後來的種種試圖逃脫或掩飾過往都只能是徒然,不斷疊加的只能是一層層更淡的成色,五星旗始終都在,藍白紅旗也是。


「我也試過去西班牙或是美國,一些沒有法國或中國色彩的地方。哈哈,但我這張臉,跟這法國口音的英文,沒有辦法就是沒有辦法,去哪裡都像外人。」


文森也想過交非亞裔的女朋友作為逃離的跳板,但每每在介紹給父母認識時,不是女方無法接受華人隱晦難以捉摸的潛在應對進退規則,就是受「跟你說幾百次,我們溫州人就是要找溫州的在一起」這種肥水不落外人田的群體思想打擊。


除了直視自己的出身,文森別無選擇。我們其實誰也都沒有選擇。要成為繁枝盛開的樹,根得先扎地深。根要扎地深,就必須去了解腳底下的土壤。


這是身為台灣人的我,能共鳴的成長陣痛。


關鍵字如骨牌,開始一個個傾倒,我止不住地說著:「外省人、本省人。閩南人、客家人、台灣人、中國人。新住民、原住民。一個台灣,各自表述。島內沒有共識,對外又不被承認。在連自己是誰都要受到萬分質疑的國家中出生、長大、受教育,接著到了海外,每每被問起:『你是哪裡人?』那些擁有的情緒,猶豫也好、驕傲也好、嫌棄也好,簡單的一句『我是台灣人』,說出的當下我們都緊張地閱讀他人細微的臉部表情和語氣暗示著什麼。知道台灣在哪嗎?認識台灣嗎?聽過我們與中國的關係嗎?他支持台灣獨立嗎?」

我們等待被認可、被了解,因為他人一個稱讚開心,又因為他人一個否定挫折。我不能只是單純的我,因為是台灣人,「我是誰」成了一種政治。


而文森面臨的認同光譜更廣,更具有撕裂人的殺傷力。


從小到大難聽的話不是沒聽過,Niakoué, chinetoque, face de citron, mangeur de chien, jaune d'œuf, ching chong chang… 時不時還有人叫他滾回13區。

但真的滾回家後,爸媽也不擅於與子女對話,看著他一臉困頓,也只是拋了一句:「站在那裡幹嘛,趕快來幫忙。」

「人家放學後可以去玩、去學新東西,我跟哥哥妹妹沒有選擇,只能在家裡的餐廳裡幫忙點菜、結帳、送餐,賣反覆加熱利潤低的餐點。別的餐館下午休息,我們依舊繼續營業,一年也休不上幾天。想起來好像沒有全家人去哪裡度假過,所有的回憶都和地下室的廚房,還有掛著紅燈籠的座位區在一起。要是跟父母鬧脾氣,哇,那慘了,整個家族罵你不孝!畢竟他們那代更苦,做裁縫、開計程車、修水電…想想我們中國人也不容易,為了活下去,什麼活都學得來,什麼黑工都能打。」


「那…你恨過你的父母嗎?」我問。

-----
謝謝一直跟到現在的讀者🙏讓大家久等了!竟然也慢慢的寫到了第五集,替自己的五分鐘熱度獻上一點敬意😂 這篇就算沒看完,也可以學一下歧視華人的字眼 #以後聽到才反應得過來別人在罵你啊 !

#巴黎人物故事連載 ← 點這個hashtag追回錯過的前幾集
#寫作 #隨筆 #文字 #法國 #巴黎 #故事 #創作 #文學 #成長故事 #台灣人 #writing #words #france #paris #love #stories #inspiration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Bonjour, 我是Shiuan (宣) 這裡分享一些因學習法語才得以相遇的故事。偶爾也寫
View all posts